close
今日的建築設計,除卻結構、外觀、功能以外,“環保绿色”已經逐漸成為新的議題被列入建築招標的考盧範圍之中。

在保持景觀性外觀的同時,還要節省土地、水等日益看緊的資源,同時對能源的更為合理的利用,這些都是“绿色建築”的標準。

2008奥運會場館在塗料上運用30噸環氧塗料,可见中国已經日益在建築建造過程中已經逐漸考慮到這些狀况。對於其内部,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但其實在上世纪末,環保建築工程已經有所端倪了。


Conde Nast Building-new york

纽约城大名鼎鼎的时代廣場上,佇立着這座被稱為“史上最早绿色建築之一”的Conde Nast Building,

Vogue雜誌、Glamour雜誌與GQ雜誌的出版總部進駐於此。樓裡一道繁複的回收利用網络全部最终通向高聳入雲的48層。

兩個燃料電池全部使用天然氣,而摒棄傳统的化學燃料,產生的電力被用來供應大楼的晚間用電,其中的5%也用來参與白天的運作。

剩餘的天然氣還將被輸送用作大樓暖氣和熱水。

同時,特殊材料制成的窗户玻璃還能够過濾日光中的紫外線辐射,但並不妨礙採光。只是,從其外觀照片看來,

似乎當時對於城市大樓光污染的問题並不在考慮的範圍內。




Swiss Re Tower-london

倫敦人形象地稱Swiss Re Tower為“醃黄瓜”( the Gherkin),因為它的形將確實如同一根小黄瓜似的插入天際。

入駐大厦的全球再保險公司很早就已經就氣候變化的危機向世界提出逾呼籲,在這座建築裡,它則融入了更為具體的觀念。







這座180米高的錐形玻璃帷幕建築的底層是一個集餐廳、商場和咖啡館於一身的廣場,它的位置也離公共交通運輸點只有幾步遠,



但是耗能卻约為相似規模大樓的50%。螺旋向上的進光孔帮助建築内部的空氣流通,自然光遍及40層樓的各個位置,




外部氣候傳感器時刻監督着建築外部温度、風速和日照等级,按照數據和需要調低放入建築光以及開窗放入空氣。


Edificio Malecon-Argentina

這幢12層的大樓可以說在布伊諾斯艾利斯是最具有試验性和先进性的一幢大樓了。

它建築在一片廢棄的工業園地裡面,這片土地據說也經過了再生再造(許多的工業土地都會因為過度污染而面臨難以再開發的危机),

整幢樓完全体見了資源抵消再利用的精神:停車場建築在一個19世纪倉庫的基礎上。大樓的形狀長而薄,



面向東方背靠西方,然後避免在一年最熱的時候受到日照過多而導致大樓樓體過熱,

同時機械化的遮陽棚和窗户遮檔多餘的陽光,並且接受附近河流吹過來的風。


雖然建築充分利用土地是非常讚賞的,不過,既然當地日照比較充裕,何不進一步開發太陽能的節能方式?这個問題值得進行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