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肥了誰?苦了誰?
近日,電視媒體不斷出現一則由工總製作的「減稅救經濟」廣告,更砸下重金猛打宣傳,用似是而非的謬論,向全民進行疲勞轟炸式的洗腦,並藉以向賦改會及政府施壓,試圖左右本次稅改的方向。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首先,廣告訴求「稅低才能發展經濟,稅高則經濟就衰退」。如果這理論正確,免稅天堂的威京、開曼群島不就是世界經濟發展第一名的國家?舉瑞典這個世界高稅負的國家為例,由於透明、清廉,人民願意繳較高的稅,也感受繳稅的好處,享有完善的社會福利與高品質的生活環境,而免學費的教育、高素質高創造力的勞工,國家投入科研經費人均世界第一,造就了國際級企業。誰說,高稅負就無法發展經濟?
一九八一至一九九二年,美國在雷根和老布希執政時,採取供給面經濟派學者的「減稅政策」,初期的刺激帶來經濟復甦,但貧富差距亦隨之擴大;一九八九年時排行前一%的家庭,擁有全國總資產39%。之後,政府赤字倍增,利息支出快速成長,高居預算第二位,大量舉債成了經濟發展的大包袱,經濟幾近崩盤,共和黨政權因此遂被民主黨輪替。
回頭看台灣,一九八○至一九九○年,經濟成長率平均8%,一九九一年促產條例實施擴大對企業減稅,經濟成長反而掉至五至6%;一九九八年再實施兩稅合一的減稅方案,經濟成長又掉到4%左右,甚至二○○一年出現首度的2.17的負成長。實證可知,台灣一再實施減稅,並沒有帶來更好的經濟成長。
其次,廣告說:「輕稅可擴大稅基,增加政府稅收」。實證美國雷根和老布希的減稅政策,使美國政府收入從世界第一名,掉到第13名。聯邦政府負債餘額由一兆多美元,驟增至六兆七千億美元。直到柯林頓執政採「增稅政策」,向富人課稅,才終結了赤字,但仍無法處理龐大的債務餘額。
而在台灣一九九○年,國民平均稅負率21.1%,由於減稅政策,造成稅負率逐年下降至12至13%,負債餘額也隨之攀升,已高達新台幣13.8兆元。台灣政府財政敗壞可說是託減稅之「福」!
廣告強打:「輕稅才可以創造財富,增加就業」。我們再看看瑞典高稅負國家,政府實施充分就業政策,減少依賴、增加稅收,是全世界就業率最高的國家,維持76%至80%的比率,遠比任何輕稅國都來得高。反之,美國老布希執政時,承諾增加一千五百萬個新工作機會,認為減稅可增加投資促進就業,但適得其反,反而新增了一千四百多萬的失業人口,就業參與率由六四%降至六二%。而台灣在一九九二年以前,就業參與率為五八.四%,兩次大減稅政策實施之後,就業參與率跌至五六.五四%,二○○六年僅五五.七%,可證減稅並未增加就業。
其實,台灣的實質稅賦比新加坡、香港還低。以營所稅為例,香港17.5%,新加坡18%,台灣名目稅率雖為15%至25%,但因促產條例、兩稅合一的減免,有效稅率僅17%。如果不及時堵住減稅漏洞,若降名目稅率到17%,則有效稅率恐怕會低到10%以下。
而個人所得稅方面,香港邊際稅率17%,新加坡為20%,台灣雖為40%,但平均有效稅率不及13%。由於資本利得免稅,致使排名前三十名的高所得者,稅率不及10%,這在香港與新加坡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最嚴重的,台灣的證券和土地交易所得完全免稅,而香港土地交易所得及從事業務的證券交易所得均課徵十六%的利得稅,新加坡則將兩者併在一般所得予以課稅。因此廣告訴求:「新加坡、香港稅負比台灣低,所以競爭力較強」,根本與事實不符。
調降稅率的前提,應先防堵避稅漏洞,建立公平稅制,才可能「簡政輕稅」達到擴大稅基的稅改目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