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記憶 不一樣的異地
相似的巷口
一樣的轉角
熟悉的店號
却找不回熟悉的感覺
每天的德輔道中
不論陰睛 不變的仍是川流不息的交通和擁擠的人潮
港島 小紅
九龍 小綠
大嶼山的 小藍
小巴
叮叮車
每天出入的地方不算偏僻 只是光害太強哩
這也太Q了
出發嚕
中環嘉咸街露天街市(結志街)
皮蛋
蘭芳園
講話超快的老板
蔥油雞扒撈丁
絲網茶奶
中環 民園麵家
油菜菜心
牛腩撈粗
豬手麵(豬手就是豬腳啦)
中環 永樂園餐廳
除了熱狗還有…
好不好吃,看這就知啦
中環 公利真料竹蔗水
公利自在人心
好像都用白甘蔗
榨乾
這只是前菜
龜苓膏
又黏又彈蔗汁糕
男主角是黎明咩??
上環海安咖啡室
奶醬
菠蘿包
澳洲牛奶公司
燩奶看起來像豆漿
西環 源記甜品
窩蛋杏仁露
桑寄生蓮子蛋茶
芝麻糊
旺角 中國冰室
洗餐具的茶水
九龍美都餐室
紅豆牛奶冰
菠蘿包
旺角金華冰廳
菠蘿油&蛋塔
鴛鴦
深水埗公和荳品廠
預備開動
尖沙咀星座冰室
蕃茄麵
東莞仔茶室
民眾冰菓室
銅鑼灣義順牛奶公司
燉奶
薑汁撞奶紅豆燉奶
銅鑼灣恭 和 堂 龜 苓 膏
跑馬地祥興咖啡室
つづく
後記
很難說茶餐廳的前身究竟是什麼。五六十年代,大排檔沒有遭遇小販管理隊打壓之前,港人上街喝茶只怕不會筆直走向茶餐廳。
做得好的大排檔,也會自己盤個店。
那時不叫茶餐廳,反而以叫“冰室”的居多,主要賣紅豆冰等偏西式口味的快餐。
香港經濟騰飛之後,內地移民湧入,這些餐廳便應客所需,開始在菜單中加入系列中式食物。
漸漸的,不管各家菜牌有什麼不同,每位客人進來必有茶水一杯伺候。到70年代,冰室開始改叫茶餐廳。
朋友說廟街附近的“美都冰室“是少數至今仍然敢於叫冰室的茶餐廳,但我們去吃飯的時候卻發現冰室二字已然變成餐室。
美都算是比較講究的老式茶餐廳:店內一般分上下兩層,以能容納2 〜 4人的卡座為主,外加少量四方桌或圓桌。這能保證高峰時期餐廳也能有空位最大限度地招徠客人。
牆壁上照例貼著餐廳例牌,顧客少的時間段推出特餐,比如一杯西洋菜蜜外加乾炒牛河,只需要在牛河的價格上加幾塊錢,高峰時間推出常餐,中環翠華的早茶只主推三款常餐,小一些的茶餐廳動輒推出十幾款也不定。
茶餐廳內,地板和牆面都鋪設紙皮石(馬賽克瓷磚) ,美都的紙皮石就十分具現代風格,引來很多時尚雜誌以此為背景拍攝大片。
茶餐廳雖然方便快捷,伙計卻有限,有時候便不能保證服務,曾經有些電影拿它開涮:食客進了茶餐廳,伙計把茶杯快摔在桌上。
等他們送餐的時候,隔著一兩米的距離就把食物飛過來,菠蘿油尚可,要是點的是面線就弄得食客油淋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