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象不容杜撰 事實不得扭曲
風災至今已逾半個多月了,該罵的能怪的也都差不多了,那重建的下一步呢?
台灣社會往往發生重大事件總是被許多具有"特定人士"所握有的"第四權"所掌控,不斷的在每個管道上透過各式傳媒二十四小時的催眠,以達其觀點作為被傳達民眾對事件的基本認知和看法
而就這樣是是而非、人云亦云、以偏蓋全的基本論述則經由每個人的基本立場的好惡而覺則站在那個站立足點來看待事情
在台灣社會發展出來的"特殊"民主體制中所產生出來的惡性循環最為嚴重
政治人物因選舉選票壓力討好選民乍看無可厚非亦也是一重民意之展現
但當此民意成了少財團或既得利益團體所挾持政府行政單位進而影響政策的方向將台灣人民的環境及未來推向無底的深淵…
當公民的基本認知無法被建立
所有的好惡都以自身私利作為考量的出發點
少數幾家經營十幾年的漁塭毀了一整個村莊
少數幾家民宿、果園、農場毀了多少個部落
為了這些少數人的利益所種下的惡果由全民買單
而常聽見的我的漁塭、民宿、果園、農場損失有多嚴重金額有多少
或是我在這住了幾十年了今年都幾歲了都沒看過如此嚴重的災情
住民對環境蠶食大自然對該地居民鯨吞
因少數的濫墾濫伐、超限土地利用…讓該地區所有的居民一起陪葬
家毀了路斷了橋塌了都可以再重建
被無辜犧牲的性命還救的回來嗎?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實際施作情形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隧道鄰近流域降雨量豐沛且水文地質條件複雜,隧道遭遇湧水之潛勢甚高,鑑於雪山與新永春隧道均曾發生可觀之湧水致影響工進,為提高湧水問題的可預測性、釐清施工與營運對周遭水資源環境之影響,並適時檢討相關施工對策,達到保障安全、降低風險的目標,有必要進行相關水文地質研究。權責應就既有地質探查、氣象水文、水位觀測井與遙測影像等相關背景資料加建置完成之水文地質模式,評估東引水隧道一般地質段與荖濃斷層帶之湧水狀況,同時就隧道湧水對區域水資源影響之初步研判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與評估。
施作工程範圍,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包含引水及輸水工程,其中引水工程於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之荖濃溪河段施設攔河堰,攔取荖濃溪豐水期餘水,利用東引水隧道、旗山溪過河段及西引水隧道,經由曾文溪支流草蘭溪引水至曾文水庫蓄存。下游輸水工程係於曾文溪東口堰附近新建輸水管路,將原水往南輸送並銜接南化─高屏堰聯通管路。
引水隧道工程佈置
一、東引水隧道:貫通荖濃溪流域與旗山溪流域,規劃為內徑5.3公尺、淨高5.0公尺之馬蹄型隧道斷面(鑽炸法)或內徑5.3(5.46)公尺之圓形斷面(TBM工法),總長9,630公尺,縱坡1/700,設計流量為50cms。
二、旗山溪過河段:銜接東、西引水隧道,全段採倒虹吸管水路,以跨河橋及過河鋼管橫跨旗山溪,總長383公尺。全段尚含退水路、閘門及吊門機室等附屬構造。
三、西引水隧道:貫通旗山溪流域與草蘭溪流域,規劃為內徑5.3公尺,淨高5.0公尺之馬蹄型隧道斷面,總長4,335公尺,縱坡1/700,設計流量為50cms。
四、出口水工構造物:銜接西引水隧道與草蘭溪整治工程,總長40.6公尺。
地質
引水隧道除東引水隧道東口一小段屬輕度變質之樟山層硬頁岩外,其餘地層均為西部麓山帶之中新世未變質沉積岩層,由老而新依次為三民頁岩、紅花子層、長枝坑層、糖恩山砂岩層、鹽水坑頁岩層,主要岩性包括泥質塊狀砂岩、頁岩及砂頁岩互層等。其中以三民頁岩、紅花子層、長枝坑層為本引水隧道工程所經過之主要岩層,岩性以砂岩、頁岩及兩者之互層為主。
此區主要地質構造為斷層與褶皺,由一系列向東傾之逆斷層及褶皺所構成,這些構造常形成局部破碎帶。隧道沿線所經過之地質構造自東而西分別有東引水隧道所經過之荖濃斷層、高中斷層、老人溪背斜及老人溪向斜,西引水隧道則經過旗山斷層、小林向斜、表湖斷層、表湖向斜以及平溪斷層。
水文地質模式
依據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各階段之地表地質調查、地球物理探查、地質鑽探與試驗等資料,綜合評估各地層岩性之透水性、地質構造與節理分佈型態,以既有隧道地質架構為基礎,初步建立隧道沿線之水文地質模式。依地層透水性劃分為低、中、高透水性三類地層,中透水性又細分為中低、中等、中高透水性三級。在各地層中依據調查資料劃分出透水性質差異較大之岩性段或構造段,如長枝坑層中劃分為砂頁岩互層段、砂岩段及玄武岩質凝灰岩段;另依地質構造劃分出五段斷層帶及三段破碎帶,斷層帶分別為荖濃斷層、高中斷層、旗山斷層、表湖斷層及平溪斷層帶;破碎帶則分別為老人溪背斜軸部、老人溪向斜軸部、過河段與東引水隧道西洞口段等之破碎帶。
隧道開挖湧水評估
山岳隧道湧水量之評估法可大致區分為:一、水理統計法二、水平衡法三、解析法四、水文地質類比法五、施工超前預報法六、數值分析法等。上述方法各有其適用性和限制,在不同作業階段,對水文地質模式與相關地下水分析參數之掌握情形亦不同。其中,在規劃設計階段以解析法及六、較為合適。
引水工程進行水文地質分析研究時將隧道段分成一般地質分區段與斷層破碎段進行。則針對東引水隧道一般地質分區段與東引水隧道中之荖濃斷層段進行分析。隧道之分析斷面如上圖,而東引水隧道劃分為地質分區1至5(編號ET-I至ET-V)、高中斷層破碎帶與荖濃斷層破碎帶。隧道一般地質分區段之分析採Goodman解析解方式進行,雖然地質分區段內仍有不同岩層分布(如砂頁岩互層等),因現階段透水試驗等資料仍無法詳細定義不同岩層之透水係數,故將地質分區段以簡化之等效岩體視之。
由於隧道湧水具有隨時間衰減之特性,其開挖瞬間湧水最大而後隨時間增長而逐漸減小,因此分析時考慮兩種不同情境,即工作面瞬間湧水潛能與工作面湧水潛能,前者為考慮開挖瞬間之湧水潛能,以Goodman推估;後者為考慮開挖經過一段時間後之湧水潛能,以Goodman公式推估。而斷層破碎段由於幾何邊界條件複雜,故採用三維數值分析方式辦理。
一般地質段湧水量推估
當隧道開挖至某一工作面遭遇瞬間湧水後,此湧水量將隨時間遞減,開挖面不斷往前,將遭遇另一段瞬間湧水,隧道之總湧水量則為以上湧水量隨時間變化之累加。由於湧水量隨時間遞減,本研究分析顯示隧道湧水量在一個月後漸趨穩定,因此工作面湧水潛能以湧水衰減一個月後加以表示。依據上述水文地質參數可推估東引水隧道一般地質分區段之工作面瞬間湧水潛能與工作面湧水潛能,分析結果如圖六與圖七所示,另考慮水文地質參數之不確定性,分析結果同時推估保守與樂觀估計之可能湧水量。
隧道在岩盤I 中前進在岩盤B 中前進,湧水漸增
隧道進入較不透水之斷層泥,湧水減少隧道進入另一側破碎岩盤造成高壓湧水
遭遇剪裂帶之瞬間湧水量推估
東、西引水隧道分別遭遇一系列向東傾之地質構造,這些構造常形成局部破碎帶,造成岩石破碎、裂隙發達,故成為地下水之通道與儲集場所,且斷層可能切穿地下數個含水層或出露於地表,使地表水與地下含水層間構成通連而形成高地下水壓與大量湧水。一般而言,斷層破碎帶可能會遭遇以下兩種情形:一、斷層因角礫大小混雜、孔隙裂隙多、導水性較好,使斷層帶本身構成一高角度與高地下水頭之含水層帶。二、斷層帶因兩側岩石高度剪動擠壓,於核心區形成低滲透性之斷層泥,阻隔兩側含水層,甚至造成受壓含水層,一旦隧道開挖穿過此阻水層,則可能突然發生大量湧水。洪如江(1994)曾將斷層帶內之斷層碎屑、斷層泥與斷層兩側破裂岩石之各種可能組合加以分類,由於本計畫對隧道沿線與斷層破碎帶曾進行多處現地透水試驗,依據試驗結果之透水係數配合前述斷層帶分類,可推估斷層帶材料之可能組合。上述斷層帶材料除透水係數有所差異外,其破碎帶亦可能呈現不同之傾斜角度,故無法以解析解分析,乃採數值分析方式進行。
西隧道(馬蹄型);東隧道(圓型)
西隧道工程:長4,341公尺,淨寬5.3公尺、淨高5.0公尺之馬蹄型斷面。設計流量為50.0cm/s,隧道縱坡1/700,設計流速為2.99m/s。
東隧道工程:長9,628公尺、內徑5.4及5.46公尺圓形斷面。設計流量為50.0cm/s,隧道縱坡1/700,設計流速為3.44m/s。
引水工程主要為地下引水隧道鑽挖,施工期間大多於地面下進行,對於地表生態之影響很小。但對地層及斷層面的影響仍順慎重其事。
隧道湧水對區域地下水水資源影響
地下水為水循環之一部份,降雨或地表水流藉由入滲至地表下含水層而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因利用型態之不同,部分回歸於地面水,部分仍成為地下水,成為一個水平衡狀態。隧道湧水可視為人為汲取地下水,故湧水量是否會對區域水資源造成影響可藉由地下水水平衡概念進行評估,即藉由檢核隧道湧水量與地下水自然補注量之關係加以分析。
為確切掌握開挖面前方地質狀況,隧道工程自規劃階段起即進行縝密之地質調查,包含長距離地質鑽探、遙測影像判釋、現地地表地質調查、地球物理探查、現地及室內地質力學試驗,並提供紀實報告作為廠商研判隧道地質之參考。在地質調查數量比例上,如鑽孔長度與隧道長度比例達50%。超過雪山隧道(19.6%)及國內外隧道平均標準。本隧道工程配合地質特性選擇不同的隧道開挖工法,經評估後東引水隧道西段地質較為均一故採掘進速度較快的TBM工法,其餘三個工作面則採鑽炸法施做。而欲進行鑽炸法施工前,工程單位必須使用TSP震波探測前方100m之地質狀況,以取得確切數據來規劃最安全之措施。
荖濃溪攔河堰及附屬工程
荖濃溪攔河堰位於桃源鄉勤和村樂農橋上游約1.6公里荖濃溪河段,集水面積542平方公里,堰址以上主流河道長66.4公里,河床平均坡降1/20。荖濃溪攔河堰主要引取荖濃溪汛期多餘水量,經過隧道輸送至曾文水庫蓄存,以滿足南部地區民國110年用水之需求。
(攔河堰:攔河堰與水庫不同,攔河堰只攔河引水並不蓄水,故不需建高霸。攔河堰的功能為,於河川豐水期時,在確保下游所需無虞之前提下,引取一小部份多餘水量,入水庫蓄存。荖濃溪攔河堰以引水隧道越域引流至曾文水庫儲放。)
旗山溪跨河橋工程
全長約385公尺,以壓力鋼管銜接東、西引水隧道。採用拱橋方式跨越旗山溪,跨距長80公尺,將大幅減少河道施工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
實際施作情形
一、山岳隧道湧水問題多與地質弱面,如斷層、剪裂帶與向斜構造等相關,因此配合地質調查確認地質弱面位置,進一步結合水文地質試驗,建構計畫區域之水文地質模式行為,方可準確預測山岳隧道之開挖湧水量。
二、山岳隧道湧水量分析之準確性取決於水文地質模式之合理性與裂隙岩體之透水係數值,由於規劃設計階段之水文地質試驗多僅能在接近地表之淺層岩層中進行,而岩體透水係數相當離散,同一位置不同深度之透水係數可能相差一個量級(Order),故台灣地區各岩層透水係數與地應力關係(或深度)值得進一步研究,以供未來相關設計施工之參考。
三、由分析結果顯示完整岩盤透水係數相當低,隧道湧水量雖隨上方岩覆增加而上升,然而在完整岩盤情形下,湧水潛能仍低。但隧道沿線不可避免會遭遇規模不一之剪裂帶,其後方可能發生之瞬間湧水,水量遠大於良好岩盤沿線之湧水潛能,且具有極高地下水壓與突發湧水量。因此確實掌握工作面前方之水文地質狀況,於施工階段實施前進地質探查,俾依據出水狀況研擬適當之阻水或排水措施,方可確保隧道施工安全。
四、之東引水隧道年出流量僅佔地下水總補注量約1.5%,故隧道排水量應僅為地下水年總補注量之誤差範圍。
楠梓仙溪與荖濃溪上、中游短短幾公里災情不斷
東、西引水道橫切過桃源鄉、納瑪夏鄉跨越阿里山山脈及玉山山麓。位處荖濃溪的下游的寶來村,楠梓仙溪下游的是甲仙鄉。災區也集中在此區域之中也是此次風災集中降下豪大雨的區域。而東、西引水道隧道混凝土襯砌之受力問題,以及設計之觀念等至今尚無定論,惟其往往成為隧道設計中之焦點問題,此肇因於襯砌之厚度對於隧道之施工、造價等影響甚鉅。近年來,由於環保議題逐漸受到重視,隧道採不排水設計之案例隨之增加,例如部份台灣高鐵隧道與員山子分洪隧道等。而隨著隧道工程漸往山區進行,其最大覆蓋亦隨之增加,例如曾文水庫越域引水隧道之最大覆蓋即1,300m,針對此種高岩覆下之隧道工程,其襯砌水壓力評估方法亦成為目前隧道設計重點。
目前隧道工程界針對襯砌設計並無統一之準則可遵循,對於隧道襯砌所扮演的功能,主要有下列兩種觀點:
作為增加安全係數之用:這種觀點認為隧道襯砌是在初期支撐架設,且變形穩定後再施作,故除自重外, 理論上並不承受外力作用;Bieniawski、Hoek 、Barton、Geoconsult ConsultingEngineer、日本道路公團及日本隧道技術學會等皆持此一觀點。此外,考量初期支撐可能岩栓老化或施工因素致失去部份支撐功能,或因岩盤長期潛變、部份地下水壓之存在、地震及地層拱效應不足等因素致支撐能力不足,此時襯砌將可適時提供某種程度之承載力,防止隧道突然發生破壞。簡言之,混凝土襯砌亦能對隧道整體安全係數有所貢獻。台灣現今隧道工程通常採用此一理念進行襯砌設計,認定襯砌會承受部分岩壓及水壓,藉以提高隧道安全係數及耐久性,而水利隧道中之壓力隧道尚需考量隧道內水壓;至於地震載重,除洞口段外,並未列入考慮。此外,當隧道遭遇擠壓或膨脹等惡劣地盤,則會考慮增加襯砌厚度或以補強方法因應。
作為主要承力結構之用:此一觀點認為初期支撐之承載功能僅屬暫時性,開挖隧道所引致之全部或大部份岩盤荷重仍需由隧道襯砌承擔,故為支撐之一部份,主要作為承力結構之用。持此一觀點之設計案例一般多偏向在丘陵區等淺覆蓋之地形者較多,以德國高鐵為代表。
小林村滅村原因眾說紛云:(歸納有下列幾點)
一、降雨破表溪水暴漲
二、行水區設置土石堆置場形成堰塞湖
三、土石堰塞河水改道
四、最後獻肚山承受了爆雨及土石沖擊造成兩側山壁出現"走山"情形瞬間吞噬小林村。
災前
災後
一、降雨破表溪水暴漲
雖仍不及世界年平均降雨量最多的國家孟加拉,年雨量高達12,000 公釐,但二日降雨量已高於亞馬遜雨林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以下。就連台灣過去數十年的氣候資料顯示,台灣平均年降雨量為2,500釐米(但最高為3,200釐米,最低為1,600釐米,顯示台灣降雨量相當不穩定),約為世界平均值的2.6倍,唯台灣78%降雨量集中在雨季(每年5月至10月),且多數降雨來自颱風,而乾季(每年11月至4月)時降雨量只有年降雨量的10%,加上台灣河川短且急,使台灣的水文及水資源充滿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過去數十年的氣候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年平均降雨量並沒有太大變化,但降雨時間持續減少、降雨集中且降雨強度越來越強。分析資料顯示,中部、南部及東部地區的降雨強度有持續增高的趨勢,1948年台中市的降雨強度為每小時0.6公釐,1998年已達2.8公釐;台南市從1.2公釐提高到3公釐;花蓮市從1.1公釐提高到2.2公釐,顯示豪雨發生的機會明顯增加。過去數十年的氣候資料顯示,東部及北部地區的年降雨量有小幅增加的趨勢,而中部及南部地區的年降雨量則有小幅減少的趨勢。
雷達回波
莫拉克登台牛步,橙、黃色僅約略呈現空中雲雨系統含水量〈包括三態之水〉的分布情形,雖不能直接換算成地面降水量的多寡,但持續滯留於南部山區,造成重大災情。
二、行水區設置土石堆置場形成堰塞湖
楠梓仙溪上游的右側的野溪兩側土石流大量進入楠梓仙溪中大量土石水沖毀位於河道行水區旗山二號、旗山三號土資場阻礙水流造成河水逆流。土石汙積形成土石堰塞,河水水位瞬間上漲沖向河道二岸。
三、土石堰塞河水改道
土石流造成的原因顯然是過度開發山坡地,我們看之前的衛星空照圖可以發現,這塊地上不但有土資場,還有民宿-風鈴木花季。從空照圖看起來開發的範圍不小,也直接和土石流的範圍有所相關。
再者小林村九、十、十一鄰位於水保局公告之土石流潛勢區域中,在在加強全村地基向下滑動的能量。然而潰堤的溪水有著二十公尺的落差,高位能強大動能瞬間釋放。其中夾帶著大量土石,對於這片已經開發平坦的農作地表產生強的切割作用,短時間之內就掏空了村莊下方的地基,造成獻肚山山麓瞬間缺了一角也造成走山的主因。
四、最後獻肚山承受了爆雨及土石沖擊造成兩側山壁出現"走山"情形瞬間吞噬小林村。
楠梓仙溪河水淤積造成村莊河堤潰堤,溪中土石因河道中土石阻擋改而改變河道,溪水直接沖刷小林村外側的田地,直接沖刷成河道,位於等高線七百公尺以下的山坡山都被很積極的開發,也就是這片山坡地的下三分之一的地質結構極不穩定,加上超大量的雨水,土壤中的含水份已經達到飽和的極限,此時累積雨量已達二千公厘以上,再加上地基下方被楠梓仙溪河掏空的地基。使得這片山坡在突然之間向溪谷滑動。從近1,400公尺高累積而下的土石就如雪崩一樣瞬間墜入河谷之中。
降雨破表溪水暴漲、行水區設置土石堆置場形成堰塞湖、土石堰塞河水改道、最後獻肚山承受了爆雨及土石沖擊造成兩側山壁出現"走山"情形瞬間吞噬小林村,上述成因一次匯集造成小林一夕滅村。
短期內必須在明年颱風或汛期來臨前設置完善土石流通報、預警機制,明確畫定致災範圍,且立即將上游土砂疏通、清運完畢,否則小林噩耗將成為常態滅村的夢魘!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與此次風災是不與有直接關聯性?
隧道開鑿目前隧道設計施工已多普遍採用代新奧工法(New Austrian Tunnel Method, NATM),部份難以採用代新奧工法則採用鑽炸方式,多數環保團體以此作為此次風災的主因之一,但近年地震頻傳所造成的影是鑽炸隧道的百倍千倍,且無任何科學證據顯示之間具有直接關係,再者越引工程中引爆炸藥造成的震動遠小於地震釋放能量,除非在炸完隧道後沒有立即支撐、固定,才有可能造成山區土石崩落,但依照台灣完善的隧道工程技術,應不致於造成這樣的後果,而且全世界隧道工程施工都一樣,只要隧道不變形,基本上對地質沒有影響。雖土資場依法設立但土石堆置確實成為小林滅村的主因之一,但從航照圖來看,兩地距離相差七、八公里,關聯不大,加上工程使用火藥量並不多,造成小林村土石鬆軟的機會微乎其微,而工程棄土場的位置設在小林村對岸和下游,廢土不可能堵塞到小林村上游。引水工程可提供南部十二億噸水,不宜貿然停工,但仍須司法單位詳細調查後交由專業單位經合法審慎評估程序決定引水工程之存廢。
曾文水庫淤積嚴重2005年曾文水庫8次洩洪總洩洪量12億噸(相當大高雄兩年用水量)
高屏溪水資源開發利用型態歷年遞增,但所能匯集水量卻是逐年遞淢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 荖濃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若如達到予期集水效果為了增加曾文水庫的蓄水量此計劃還要把壩體加高3公尺,嘉義農場風景區將全部淹沒。
日前,經建會通過了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工程,冀望讓鮮少滿庫的曾文水庫能增加枯水季的庫容。此計畫立意良好,但是花了二百多億,是否真的能達到預定的經濟效益,頗值得準備繳稅的廣大納稅義務人好好思考。本計畫的最大問題在於必須建設長度為十四公里的輸水隧道,況且隧道通過地區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屬於高度一千八百公尺以上的高山,其上方覆蓋層厚度達一千三百公尺的隧道長度達七公里之多,再加上必須經過十多個已經確認的斷層縐褶,對於工程的進行存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會不會又是另一個雪山隧道?此外,此計畫預定以高雄縣境內的荖濃溪及旗山溪為水源,計畫各引每秒二十五噸的水,總計引用每秒五十噸。但是在旗山溪被劃定為魚類生態保護區後,旗山溪的引水計畫就此取消,造成僅能自荖濃溪引水,但荖濃溪是否有如此大的剩餘流量以滿足此計畫之計畫取水量,將是一個大問題。
經濟效益方面,本計畫之原水成本,在滿足最大引水量及達到計畫增供水量(六十四萬噸)的情況下,原水成本為每噸八‧八七元。如今,旗山溪無法引水,本計畫之引水量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益,其原水成本會高於原計畫甚多,甚至比未來的海水淡化生產的水還還貴,經濟效益何在?再來,本計畫之引水期間為每年五到十月的豐水季,根據水文記錄,曾文水庫在此期間水位高於二二五公尺的機率約佔一半,若能引水讓曾文水庫盡量滿庫是十分適當的。反之,枯水季的曾文水庫更是需要引水補充庫容,但是在此期間引水來源的河川流量也不多,甚至有斷流的現象,如何能有多餘的水供越域引水?至於興建時程與水資源供需是否能配合的問題方面,目前推動的阿公店水庫更新計畫,已經確定跳票(預訂民國九十四年完成),曾文-南化聯合運用計畫即使完工卻也只能滿足民國九十八年之用水成長,使得曾文越域引水計畫勢必在民國九十八年必須銜接供水缺口的。
但在修正取消旗山溪計畫後,本計畫預定於民國一0三年才能開始引荖濃溪水供曾文水庫使用。因此,自民國九十八年起一直持續到民國一0三年的五年間,都是屬於水資源供應缺乏的。而若是完工時程延後,又再遇到枯旱年時該怎麼辦?總而言之,曾文越域引水計畫除上述之困難與問題外,曾文水庫增加之蓄水量,洩洪時下游防洪渠道容量使否足夠,以及如何有效的輸送到供水不足的高雄地區,皆是困難的課題。因此,筆者認為經建會通過之曾文越域引水計畫是不妥當的。綜觀全國河川,高屏溪流域屬於台灣地區第一大,高屏溪是台灣第二大河,但是其水資源開發程度卻是全國最低,僅有百分之十二。就南部區域的河川來看,曾文溪的水資源開發程度高達百分之六十四,遠高於區域內高屏溪流域甚多。因此,政府應該積極規劃開發高屏溪流域之豐沛水資源,在主流與各大支流興建數個中大型攔河堰,塑造成像碧潭一樣兼顧觀光、取水與生態等功能的水利建設,以達到政府推動「創造水與綠的生活空間」的目標。這才是能運行長久的水資源建設政策。
圖表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逢甲大學水利工程研究所龔誠山副教授BillyPan
- Nov 10 Tue 2009 11:12
誰用謊言掩飾這一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